欢迎光临
专注于最新的网络红人动态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从春秋时期越国大臣文种呕心沥血帮助勾践复国并且战胜,吞并吴国之后。文种不仅没有得到功臣该有的奖赏,反而因为被勾践忌惮而处死后。文种在临死前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但为什么人人都知道从龙之功很烫手。但为什么每个人都愿意去冒着生命危险去搏一把呢?原因很简单赌徒心理作祟而已。虽然人人都知道“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这个道理。但真当机会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很多人又把持不住诱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进去。就是因为侥幸心理在作祟。虽然历朝历代杀功臣的不少。但也有很多朝代的功臣不仅没死反而还依旧受重用。即使那些被大肆屠杀功臣的时代,也同样有很多的功臣存活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些例子。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去搏一把。拿身家性命去赌全家甚至全族的富贵。怎么算都是值的。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秦朝的建立。它就没有在功臣之后屠杀任意一个功臣。甚至李信这种因为自负导致损兵折将的大将,秦始皇都依旧重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国家虽然统一了,但国家需要人才。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国家。但北方有胡族侵扰。南方有百越做乱。所以秦始皇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秦始皇大业未成。秦始皇需要无数的能人异士来辅助他称霸天下。再说了屠杀功臣无非就是功高震主罢了。但在秦始皇开天辟地的大功面前,哪个臣子能比得了?

再比如历史上没有屠杀一个功臣陈的皇帝李世民。首先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功臣们谁的功绩也比不上他。所以也就不存在功高盖主的说法。其次,李世民是一个要征服世界的男人 从李世民的执政轨迹来看。他也真正是一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狠人。李世民需要他的文臣武将继续追随他征战。所以他舍不得杀一个人。唯独侯君集一人还是他自己找死 非要造反,导致自己被杀。李世民一生平灭昭武九姓,平灭东突厥,平灭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新罗,百济跪拜在大唐脚下祈求臣服。 整个东亚地区差不多都被李世民征服了。所以他需要人才。他也不会杀。

即使再差一点的,如宋朝赵匡胤。虽然功臣们权力地位被剥夺了。但也荣华富贵一生,家族也地位高涨。这些都是后来人的榜样。有了这些正面的例子来看。他们就自动的忽略了那些被屠杀功臣的下场。哪怕你生在刘邦时期,只要懂得藏拙,懂得激流勇退也不乏荣华富贵一身的。如曹参,萧何,张良等人。即使是在活阎王朱元璋时期,不也照样有很多功臣活了下来嘛。所以为了这一线生机。很多人都愿意去搏一次。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大家都知道“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的道理。却依然乐此不疲的一波接一波的飞蛾扑火。

在古代的时候能够读书的人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这些人在享受特别待遇的同时,也是就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不论朝廷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权益,他们自然不会进行反对,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盘剥劳动人民。

正是因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迫于无奈只能选择进行反抗,而这样的行为是存在着很大风险的,在前期招揽的人才自然大部分都目不识丁,纵然有些人能够识文断字,但是对于谋略方面的知识,自然相对欠缺,前期大家能够打胜仗,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小,而且大家都能够团结一心,为了自身的安全,只能无奈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随着规模的扩大,自然声名远播,于是便有想要实现抱负,尽展自身才华的人加入其中,帮助其不断壮大。这样的人所获得的待遇自然极高,因此随着自己参与越深,所获得的利益越大,自然越舍不得放弃。这些人都认为自己能力超群,定然可以做到全身而退,但往往却是利益纠葛不断,最终身不由己地步入了前人的后尘。

当皇帝登顶天下之后,猜疑之心便会不断扩大,为了这样的怀疑,他们便只能安稳地朝中任职,否则顷刻之间便会天降横祸,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都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大家才只能努力向前,多建功立业,让自己和后人有一个好的结果吧。

何止古代?

现如今的社会,早已将那些“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现象分解得如此透彻,依然还有人执迷不悟,依然在削足适履,争相往坑里跳。

不恐怖吗?不可悲吗?

可这就是现实,冷冰冰、血淋淋的现实,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残酷,比这个更可怖?

自古御极者都是这般阴险狡诈,刻薄寡恩,但为了自家的江山永固,又何尝不是刀头饮血、难中求生,这都是巩固王权必备的伎俩,虽然看起来太过阴损刻毒,但那个金城汤池的万世基业,诱惑力实在太大,谁也无法苟且。

之所以还有人前赴后继的赴汤蹈火,就是自以为自己就是那个例外,以为自家谋定三分,功高盖世,加上才不世出的聪明睿智,完全可以幸免这样的灾难,殊不知他们一旦上道儿,即已宣告着道儿,陷入了无以避免的天道轮回,想救都救不了。

而且,人主在基业草创之时,正需要若干英才辅弼扛鼎,自然不会轻易遽下杀手。

成语同甘共苦,本来是个美好的词汇,意即同享人生的至境,共赴国难,同享繁华,却很少有人知道,共苦固然可嘉,同甘却未必如愿,总是想方设法的收拾了一干功臣良将,免得被人颐指气使,贻笑方家。

能劳苦功高,而后又可安枕无忧,实在少见,故而鸟尽弓藏也就成了世事常态,并不罕见。

杯酒释兵权,那就是个例外,史上有几人可以悠哉悠哉的尽享盛世繁华?

道理谁都明白,能把握好时机与分寸,做到进退有度的了了无几。人一旦得势,心态自然就变!原先的谦和,低调,忍耐,付出等都还悄然发生变化……人是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富贵是由建功卖命而来,想保住富贵只能继续,几人能舍得所谓富贵,名利,金钱……能力这个东西也需要不断提升与夯实的,随时随势,环境变,人在变,策略也要变,说话也在变,世间死的无数聪明人……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恋富贵,看不清局面,不懂夹起尾巴做人。

韩信他整天拿着一把剑在大街上晃,情愿蹭饭,被人嫌弃为什么就是不能放下身段去干些老百姓的营生,道理很简单,他觉得自己是士,不应该做这些事情。

士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将自己的本事卖给帝王以获得富贵。当他在项羽手下干活时发现不被重用就想跑,当他在刘邦手下干活时发现不被重用也想跑。

为什么跑?因为发现无法一展抱负,无法获得富贵自然就跑了。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没有理想,不是为了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就是追求富贵,为帝王服务。

当韩信在刘邦这边要被砍头的时候,韩信对夏侯婴是这样说的: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句话那就是我有用。

什么叫有用?

这是一种功利,有用时自然是重视,比如打天下,没用时自然就弃之,比如坐天下,这些战将就无法发挥作用,反而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自然就要弃之。

打天下时,韩信提什么要求,刘邦都答应,韩信说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说什么代理齐王,直接齐王。实际上刘邦当时也只是汉王。这样实际上有些平起平坐的意味在了。

坐天下时,刘邦先是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敏感度,被功利迷住了眼睛,看不清局面。

当时有人劝韩信来个三足鼎立,韩信说刘邦对我不错,不能这样干。当韩信被齐王改封为楚王时,他也没有感觉,甚至降为淮阴侯。

当樊哙,刘邦的妹夫向他行跪拜大礼,称其为王时,他居然说我怎么落到与樊哙这种屠狗之辈为伍。此时韩信的身份已经不是王,而只是一个侯,与樊哙同级。正常情况下樊哙如此行礼,韩信不该受这样的礼。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哪怕韩信到了这种地步,他也不懂得收敛自己。当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只能带十万,我是多多益善。

最后刘邦说你怎么被我抓了,韩信才醒过来说我只能将兵,你能将人。

蓝玉也差不多这个样子,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之吏没有及时开门,结果就纵兵攻之,破关而入。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

正常情况下,蓝玉此时应该警醒,应该收敛,结果蓝玉毫无反应,酒宴时口出傲语,包括争位序列等等,这些事情都让朱元璋很不开心。

蓝玉却不是这样想的,感觉受到不公,反而脾气越发大。

这样之后自然更让朱元璋感到不安,因为在朱元璋眼中你是功高,有才华,现在你不爽,谁知道你会干出什么事情来。为了避免不可测的事情发生,自然杀心就起来了。

像韩信和蓝玉两人如果在刘邦和朱元璋第一次对其警告时就能及时感觉收敛,或者干脆弃官做个闲散之民,跑到深山中隐居,真的不干涉朝廷之事,那命或许能保住。

问题是他们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努力得到的富贵呢?

鱼都知道鱼饵是危险的,但是钓鱼的人总能钓到鱼。

天底下哪有不相通的道理。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走红吧 »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