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14年,即公元1449年,是明朝在崇祯之前最惨重的一次军事失败。在这次事变中,明朝不仅失去了京城三大营之精锐20余万和半数的朝廷文武大臣,连当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敌人俘虏。所以把这次失败说成是明朝最大的国耻一点也不冤。然而,如此的惨败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土木堡惨败让人如此意外。就在20多年前还在永乐大帝带领下屡次横扫北方蒙古骑兵的大明军队,为何在一天之内土崩瓦解,全军覆没?要知道,他们的对手仅仅是兵力只有数万的瓦剌骑兵。可以说,这次失败从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开始就买下了伏笔。
事变的起因是位于明朝北方的瓦剌(就是漠西蒙古)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屡次进犯明朝边境。为了解决瓦剌问题,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问题就出在明英宗只是把这次出征看成是一次儿戏,而实际指挥明军的太监王振又毫无才能,只知道沿途炫耀排场和衣锦还乡,致使屡次贻误战机,错过了大军撤回关内的黄金时间窗口。
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了多少人:
出征大军号称50万,但实际上应该只有20余万。许多士兵都是紧急接受征召入伍,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居然是在下诏几天后就出发,完全没有布置后勤和粮草时间。须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何况是皇帝的御驾亲征。另外,明朝由于接近数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军队的战备和训练已经呈现废弛的状态。可以想象,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皇帝就带着几十万人出征,明英宗只是把这次军事行动当成一次武装游行,或者是边境阅兵行动,期待着能够靠这个把也先吓退,如果能顺便再打几个胜仗,回来后就更有面子了。而皇帝带的这20万人也完全没有出征的紧张感,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这几十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几天前还是种地的农民,也许他们心里只是想着陪皇帝转完一圈之后就可以打卡下班了,然后赶紧回家陪老婆孩子。而另一只军队——也先的瓦剌骑兵,却早已经磨刀霍霍,等着猎物的到来。这样两只军队的碰撞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胜负之数也许早就注定了。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明史中有详细记载。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支明军骑兵共5万人在鹞儿岭惨遭歼灭之后,明军主力20万人遂退至土木堡扎营,但是很快被也先骑兵袭击。明军此时虽然主力尚存,但是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本来就无心恋战的明军在听说殿后的骑兵被灭后更加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再加上王振的瞎指挥,焉有不败之理呢?因此,面对几万瓦剌骑兵的突然袭击,20万明军马上土崩瓦解,继续抵抗的和卸甲投降的明军自相践踏,顷刻间大军伤亡过半。大明皇帝英宗朱祁镇一下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被活捉。
土木堡之变当中的明军到底承受了多大的损失?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述,但是战后明朝军方在战场上还收集到了上万件火器。瓦剌军队虽然在战场上占了大便宜,但是由于担心明朝援军赶到,所以来不及仔细打扫战场便匆匆撤离。另外据明史记载,明朝前期军队中火器配置至少在10%以上,按此推算,明军在战场上的损失应该在十万人以上。
这是明朝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惨败,匆匆的出兵,又莫名其妙的失败,皇帝被生擒,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一众大臣战死。明军精锐尽失,文官精英也遭受重击。明朝自洪武、永乐、宣德以来近一百年的发展上升期宣告结束,从此明帝国进入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
土木堡之变堪称大明历史上的生死关头,话说当年,蒙古鞑靼部落也先率领大军攻打明朝北疆,英宗皇帝不听大臣劝阻,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几十万明军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尽数被杀,大明自太祖朱元璋辛苦积累的兵马钱粮付之一炬,自此之后大明停止了扩张,武将也不能制衡文臣,于是太监成为了大明的另一个势力,那么问题来了,土木堡之变为何明军打不过蒙古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其一,英宗和王振的瞎指挥
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因为组织不妥,一切军政业务皆由王振独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业务,军内自相惊乱,大军还没见到也先就掉头逃跑最后导致失败
其二,大明准备仓促
北京是大明的京都,蒙古也先虽然来势汹汹,但毕竟只有5万人,而且蒙古人入侵几乎是年年都有的事情,为何明军非要用守备京城的三大营应战呢?因为明朝对这次攻击没有反应过来,后来英宗又一意孤行御驾亲征,搞得明朝将领很被动,不得不仓促应战,各种后勤都没有保障,这才被也先切断后路